《我与羽毛球》 – 羽毛球带给我们生命的困惑与快乐!(十)【长篇】-爱羽族

《我与羽毛球》 – 羽毛球带给我们生命的困惑与快乐!(十)【长篇】

查看本站所有资源的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爱羽族微信公众号:aiyuzu_badminton

本站所有超清视频资源获取请加小编微信:aiyuzu_badminton

55、“好色”的球迷老于

感谢老于,也告诉老于:今天上午我没有乘电梯,爬楼梯了;因为一直养伤,大约两个月很少打球,足少出户,直到前天才去五台山买回了11期的羽毛球杂志。翻到业余圈,一下子就看到了您的光头,其实我们没什么联系和缘分的,却也觉得十分的亲切!感谢天网,让天下球友人面桃花!

老于大约是五六年前学球的吧,和我学球的年岁相当。最初阶段的进步非常明显,这对球感和悟性较好的人大都如此。“瓶颈现象”可能谁都会有,但我目前还没出现,依然很认真的看完了老于的大作,毕竟步伐对于水平的提高和飞跃真的是很关键,很重要。

之后又一张一张“审查”老于的示范动作小样,挑毛病哦。向前跨步接球,向右跨步接球,向左跨步接球,防守时做出的反手挑球动作,防守时做出的正手挑球动作,防守时要将重心适当放低……呵呵说实话,我是个比较挑剔的人,重视细节,知其然并要求知其所以然,崇尚科学,然而老于左脚右脚的位置,老于的腰身以及重心,老于的手臂腕,乃至于老于的眼神尤其是光头的空间走向,几乎是无可挑剔的。很失望,于是就把重点放在老于的穿着上,用心扒光他的衣服,给他先后换上想象中的几套行头,奶奶的,怎么看怎么想就是觉得现在的装束美啊,靓哦,这个老于头,怎么就如此的完美呢!吼吼吼,真失望啊,别,突然我发现了老于的瑕疵!呵呵,卖个关子,等会儿说。

继续翻看杂志,竟然又看到常青的一小篇写老于的文字:老于总是笑咪咪的,声音洪亮,底气十足;老于为救一个球,差点撞到网架上,人也翻滚到对方场地;老于一周7天几乎天天晚上去打球,更令人震惊的是经常会打到夜里三四点钟,连续打十个小时以上是经常的事……这个老于啊,还真是让我开了眼界,打心眼里佩服!最感动的是常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他将自己学球的心得及基本的技战术传授给球友,用自己打球的精神感染他们,也许这里还包含着老于的希望,那就是让更多人的生活变得更快乐、更丰富,来感受运动带来的更加积极主动的意境!哎呀这个老于头,留给我们的似乎不仅仅是对羽球痴迷的精神,精湛的技战术经验,还有那种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生命极限的某种超越!我这话是不是有点矫情了。是也好,不是也罢,老于确实的让人有些敬重了!

此外老于似乎还很好色,呵呵,不是吗?你看他哪次出门的衣服不是大红大绿,五颜六色的,你再看他的鞋子,拍子,球包,尤其是招牌似的光头,哪一样不是鲜亮的晃人眼目。老于好色,孔子也好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老于堪比孔子,既好色也好德呢。惟大英雄能好色,是真才子必风流嘛。然而却还是“色而不淫”的好。淫是过分的意思,不是淫欲,别误会。我说这话是祝愿老于也悠着点。干什么悠着点,不是穿衣打扮,老于穿得越花俏说明我们业余羽毛球界越红火。悠着点,是让老于打球的时候,别太猛烈别太过了。毕竟是年近半百,岁月不饶人!老于比我睿智,你看我说废话了不是。

然而这废话却还是要再说一句,这博的名字原来叫《感谢老于:今天我爬楼了》,想想觉得闷,和老于的风格尤其是光头很不搭调,临时就改成了现在这个有点响亮却又有点那个的名字了,呵呵,老于别见怪,你现在也许本来是大人物了,喊得不响亮,你怎么会答应呢!

忘了忘了,到底还是要给老于挑一个毛病的,好让您有点质感和人气儿,否则不就是神仙头了吗!恩,是这样的于哥,小弟觉得你(咳嗽一声):示范动作的左手是否有点拘束或许离身体遥远点儿好……

56、手感笔记之一

 

我不想定义手感,但还是想提醒自己,其实有客观技巧和主观感觉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形而下层面,包含击球动作,调节方法,力量节奏等等技术内涵,主要依赖后天训练;后者就是俗称的球感,即个体对球超验先验的行而上感知,内核还是DNA。有人说,这一部分有70%的分量,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我觉得不是很有道理,却又不能说没有道理。——另一种有些神秘色彩的说法,来源于意念,即你认为自己的球能过去它就一定会过去!其实究竟还是自信,并没什么神秘的。自信是手感不可或缺的N分之一因素。

我觉得我这样很无聊。我想应该说点比较真切的话语,比如放松是培养手感的先决条件。于是,有球友说,松到你的拍子不砸着脚面最好。我不以为然。倘若如此放松,球拍在击球前后难免产生晃动,肯定会降低击球的稳定性。无论如何,放松的前提是手指与拍子必须保持一定量的相互刺激。量的大小因人而异。灵敏的人可以小些,迟钝的人就应该大些。此外,放松不仅仅是指握拍,关键是指在击球前的一瞬间和击球后的一瞬间。这两个瞬间的放松程度决定了手感的范畴和境界;

第二,重心与手臂动作处理得当是增进手感的根本保证。这其实是说步伐的。步伐到位了,身体重心在动态中的某种稳定保证着手感的简明、合理、干净、协调;

第三,借力中发力保证球的力量和落点的准确。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击球时间是关键。笔者体验,在球体上升期后段或最高点击打最为合理,有效。二是臂腕的加速度和爆发力很重要,其特点是突然性强、速度快,手感便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手感也是非一日之功可以修为成的。苦练是必须的,功到自然成。但亦要切记:功夫在诗外哦……

57、寻找节奏 打摩人生

 

球向我飞来,我根据它的弧线、角度、力量、速度、落点等等可以选择抽打、切吊、搓放、挑拨或者扣杀等很多种手法。但内涵其实就两个字:打或者切。切实质上就是一种摩擦。切即摩也;当然球向我飞来的时候,我如果根据经验盯球预判,回球的质量就会更高;此外,对来球节奏的把握也是羽毛球技术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

人球合一,是打球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天是什么,有很多解释。我以为就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球如人生。球也就是人生。球如人,球就是人。做人要自然,打球也要自然。只有在自然中我们可能才会真正体验到人生与球的美妙和流畅。

其实你还可以把球想象成生活中的很多人和很多事。球可以是你的婚姻,你的妻子。球可以是你的爱情,你的情人。球可以是你的追求,你的事业。球也可以是你的上级,你的同事。之后,去尝试用对待球的方式对待这些人事。打摩你的对象,预判你的对象,关键是寻求到你对象的节奏,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接人待物,行走世界,领悟人生方面有意外的收获。

比如我们宏观的讲人生,一般都用“打拼”修饰得多一点。要“打mo”一般也是用这个“磨”。其实,“磨”和“摩”在古代可以通假。但我以为还是有区别的,——“磨”多修饰外部可观性物质世界,而“摩”则相反的多修饰内部微观性精神世界。——如果人生真要磨砺,“打摩”显然比“打磨”更贴切,更富于内涵和人文色彩。

打拼,打磨,或者说打摩,都是一种人生状态。前者积极,亢奋,生猛,把人生似乎看作了一场战争。打磨则理性了很多,开始注重修炼自身的能力和涵养,知道赢得世界不仅仅依靠膂力,更多需要的是一个人的底蕴和智慧。而打摩的人生,依我理解,似乎又高了一个境界。明晓人生不仅仅是拼搏奋斗,不仅仅是劳其筋骨,而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是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宗是什么,宗就是世界的根本,就是自然。

其实球的领域非常宽广和深邃。技术更是无边无际。节奏,打摩,预判只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环节之一。如果我们随着发力系统,步伐体位,手法战术各方面的逐步提升,同时能把领悟到的诀窍及时贯通进我们的人生,我相信球与人,球技与人生一定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此历练,球就不仅仅是肢体上的强健,搏杀时的酣畅和情绪上的缓冲,也许会有更多的体悟和趣味!

58、羽球码头

 

我总是觉得我不够坚强。我总是以为我不能够面对人生的苦难。也确实,我不是一个强大的孩子。于是,我就把自己的伤感速冻起来;还努力让明朝的御河淹没我巨大的失落;杨柳拂面,碧水淙淙。带着失败者生硬虚弱的脚步我不得不再次走进现实生活。背景是烟雨朦胧下朱元璋颓废巍峨的宫殿。

我以为自己要虚脱了。我没有。我以为自己很痛苦,我没有。我以为自己要堕落。我不会。我没想到自己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变得柔弱的。也意外今天骤然的坚强。我在理解这种坚强。我不愿意认同它是一种疲惫或者麻木。但还是感觉到了饥饿。我的生理依然是这样的敏感。这也许就是我苦难生活的一个根缘。但我还是和伤感同时速冻了我的感觉和思想。也许真没这么柔弱。也许无须这么迫切。也许我的某种感觉已经麻木甚至死亡了……

在比赛中当自己击球不到位,或回击难度较大不便于主动进攻时,可运用挡切搓放等手法来调整。而正手的平高球和杀吊始终是最主要的技术和得分手段。至于反手和抽挡则可能更主要的是用来处理过渡球的。

总以为自己是个纯正澹泊的人。却常不去为长者折枝的事,生要挟泰山以令北海。在现实生活中如此,在情感世界里亦如此。前者的结果是,达不足以济天下,穷亦未善得其身;后者的结果则可能是永远把自己的灵魂宿命在理想主义的空中阁楼里。便在不惑之年,鱼亦无踪,人亦无影。

网前技术主要包括搓、放、勾、挡、扑、推、拨、挑、撩、抹、摆、撇、晃等等手段。这些是竞赛双方在前沿阵地有效实施控制与反控制所必须拥有的短乒利器。

好在时有突兀想法,生活总算还有些气象和韵致。这不,就喜欢上了羽毛球,在一次偶然的朋友聚会之后。开始我觉得的缘由是很偶然的,大抵是因为自己固有的运动天赋被再一次激活了吧。——此前,我喜欢过不少运动项目,主要有网球、拳击、游泳、足球等等。而罗列出来的这些项目的水平客观地说,都试图要去触摸专业水准。我不以为自己真有什么运动天赋,更不会是什么运动天才。所谓的天才100%是在99%的汗水之上成就的。赵剑华是。陶菲克是。林丹也是。

但今天却不认为自己的喜欢羽毛球是偶然的。不能这样认为。不可以这样认为。我似乎开始虔诚的对待自己的这份喜爱。并试图彻底而固执地要把它看成是我不惑之年苍天厚土赐予的一份神秘礼物。滋补、检验、张扬、颐养自己的一份礼物。人生中盘就必须认真面对的一枚超级大官子了。

仿佛冥冥之中知道我将要失落一个女人?就用一只崭新而年轻的球拍提早来补偿我。我不知道倘若是,幸还是不幸?

发球时击球前手臂和手腕要放松,这样手腕就会有较大的灵活性,这样有利于发挥前臂、手腕、甚至手指的力量得以加快球拍击球时的速度,落点也会因此更加精准。而引拍时手臂与身体要适当拉开距离,后伸挺胸,使整体动作舒展,以便充分发挥身体的鞭打作用。最主要的是击球时球拍的位置最好是在甜区上。同时,球拍触球一瞬间动作要快,爆发力和触球角度合理,一定要牢牢“吃”住球。

突然我就觉得我失落了一个女人是因为我没有得到一只球拍。当我得到一只球拍之后我想我不再会失落一个女人。因为在球场上会拉高远球,会搓会放,深谙接发球要领的诸项技术一定会启发启示我在现实生活和感情世界里攻防合理,游刃有余。可是,如果是,似乎来迟了些。

但心还是又热腾了起来,立即找到了一位业余高手想请他教练。他自我介绍大意水平了得,技术全面,经常代表俱乐部参加省市比赛。我就问他,小崔的水平比他如何?形式虽有些摇曳但内涵依然分明的告诉我,他打不过小崔。难得的诚实啊!就又问,那小崔和杨健比呢?这次就直言不讳了,崔根本没有机会。我感慨,杨健真厉害啊!业余高手却说,杨健要是厉害也不会进不了省队,而省队的尖子到了国家二队也难得显山露水,你就想想国家队的水平吧……艺无境,技无边!次生试图通过羽毛球来格物致知怕是没指望了。

是的,我以为自己是具有某种潜质的。是的,我从根性上渴望终极意识。是的,我是尼采比较经典的崇拜者。然而那一刻,热情飘逝,我突然莫名其妙的转身离去。

我觉得我总是在本质之外寻找本质。在生活之外寻找生活,在爱之中寻找爱。在兜圈子。现在我知道我错了。生活就是生活。爱就是爱。羽毛球就是羽毛球。都不是你想象得那么复杂。而企图在其中寻找行而下之外的任何更多更深刻的内涵大致都会让我们本身的灵魂沉重起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吗!我悄悄地在内心呵斥着自己。

小崔离我就百八十米远,杨健是我们的学生,羽毛球世界是李明把我领进来的,周一鸣每次见面都对我报以丰盈的微笑。但他们其实都离我很远!幸运的是现在我体悟到了,他们一定和我一样也有很多不快乐的事,也离不开和女人的感情纠缠,但究竟本质不会是因为羽毛球;而同时,他们也都是最快乐的人,究竟本质却恰恰是因为有着这羽毛球。如此批判,我和他们手中的球拍是一种型号,站在脚下的球场是一样宽窄,快乐也就应该是一样的洋溢了。而所谓的水平便如同打飞到窗外的羽球,无影无踪了。

所以我说,我不为我的球技不能在很短时间内突飞猛进而去烦恼。也不想为也许已经也许还没有失落的某个女人而哭泣。我想,只要球还在空中,任何机会都还是会有的!

59、羽毛球的天地之道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否则,我们的忙乱就会显得苍白幼稚而缺乏终极信仰。书法的天是笔,是笔法,是笔意。书法的地是墨,是墨色,是墨韵;围棋的天是中腹,是四线以上。围棋的地是边,是角,是四线以下;我们的天是1000公里之外的宇宙空间。我们的地则是地球稠密大气层之下的小小视域。我突然想,羽毛球有没有天,有没有地呢?羽毛球的天和地究竟在哪里呢?

这样,我们先共同来思考并回答一些问题。第一,我们学球的时候,手法一般是从网前学起的,还是从后场学起的?后场吧,后场是基础。后场也相对容易些。后场的变化相对前场要少一些是吧;第二,相对来说,后场球和网前球谁更根本?这个问题不会很难回答吧,当然是后场了,没有后场的球,花拳绣腿,支撑不了几下的;第三,谁的网前球会明显好于后场球呢?这样的人有,多集中在高水平人群中,还有部分那些打了几十年球的老球油子;第四,网前球和后场球在手法上哪一类具有更大的上升空间?这个好回答吧,当然是网前球了;第五,在激烈对抗中,网前球和后场球哪一种变化更为丰富,得分手段更多更有效。如果说变化,当然是网前球丰富了。但如果说得分手段,我们一般都会觉得是后场的杀吊下压吧。其实你仔细想想,后场的每一拍杀吊,本质上不能是网前球孕育的结果吗;第六,后场步伐相对于前场步伐谁更基本?这个不用讲,自然是后场步伐;第七,一般人前冲和后退哪一种速度更快?当然是前进的速度快了,因为这样比较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和习惯;第八,当彼此体能下降的时候,我们需要“顶”的一般是前场球多还是后场球多?后场球多……这样的问题可以提出很多,可以提得更科学,更利于我们之后的结论。

然而嗅觉敏感的人已经不耐烦了,因为他们大致感知到了我要说的。对,是这样的,你倘若把你的半场从球网处与对方的半场齐齐切开,然后连同球网纵向竖立起来,与大地成90度。好,这时你需要站直了,与场地面对面。然后,请你缓缓地抬起头来,仰望你的天吧!看见了吗?是什么?没错,就是球网!对,球网就是你的前方,球网就是你的天空。气象万千,变幻无穷!网前的区域就是你的小宇宙。深邃而神秘,无边无际!你升起来,你冲上去,尽情遨游吧;而后场自然就是你的大地了,万木繁茂,四季分明。后场就是你的立足之本,是你锲而不舍创造辉煌的大本营。否则,你就成了丧家之犬,无家可归了。而中线与球网的交点很当然就是交战双方的羽球天元。当然这个天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是一个动态的点,或者说是一个动态的小区域。——当我们的后场从意识到技术终于有那么一天几近饱和的时候,真正能够吸引吸收我们智慧能量与才华的地方唯有网前!得网前者,得天下!有后场者,有家园!天道酬勤,厚德载物。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自己《羽球新天元》中的一段话:“传统棋道讲究‘金角银边草肚皮’,认为边角实地是最重要的,相对忽略中腹,但其实围棋发展到了今天,至关重要的已经不是边角而是中腹了。‘六合之棋,中的精神’,这个话是吴清源新布局理论的要义,‘中是无形的,是大道。围棋和做人一样,最终的目的就是接近它。’它者,中也。中者,天也。天者,人之大道也!”

中确实是无形的,羽毛球的中不是“米”字步的交点,而是前发球线与中线交合的“丁”字口周围。“丁”的所有前方,包括左右一小部分,就是羽毛球的“天”。“丁”的大后方主要就是羽毛球的“地”了。天是没有界限的,地究竟还是要划分左右东西的。至于人者,居天地之间,所谓中也。其实不仅仅围棋,包括武术、京剧、书法、羽毛球等,凡人间诸事,和做人的道理大都一样,最终的目的就是接近无限的天,或者说无限的接近天,——即至高无上的真理!天者,人之大道也。羽球之大道者,网前也!

60、反手技术我之零星拙见(首次提出前反手和后反手的概念)

 

1、概念的辩伪与确立:大家都知道的,反手其实有广义和狭义之说。选择球拍一面作为正手击球面,那么用另一面击出的所有球,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反手。而狭义反手,一般特指后场被动情况下,转身背对球网的击球方式。——不知道大家对我这样的说法有没有歧义?如果没有,我这里想引入一对新概念,是至今我没有在任何羽毛球文字和理论界看到和听到过的,这就是:前反手和后反手。你可以拍砖,甚至可以讥讽,但倘若你还愿意浏览拙作,就请您委屈自己,至少在我以下文字里,接受我提出的这一对新概念。接着我来解释一下这对新概念。其实并不是很难理解的,所谓前反手,就是球没有过肩,即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用反拍面在身前击球;反之,所谓后反手,就是我们上边所说的狭义反手,球要过肩了,迫使我们必须(程度不同地)转身背对球网击球。新概念引入的意义是为了更清楚、更准确、更明了地说明反手握拍的几种方式和其重要性。因为谁都知道,对于广义反手来说,握拍是多么的重要啊!

2、对前反手与后反手的概念进一步的说明:前反手不是在前场打的反手的意思。同样,后反手也不仅仅都是在后场被动情况下打的反手。接杀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底线用反手接球,此依然属于前反手的范畴;反过来,我们在网前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反手杀球,这样的球在我的新概念里,依然属于后反手的范畴。我想大家对此基本上是理解和认同的吧。还须补充的一句话就是,前反手即在身前用反手击球,一般是中下手球,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上手球来用前反手的方式处理。后反手即在(球将要飞向)身后时用反手击球,一般是上手球。此外,还有另一对概念,就是反手位和正手位,这和前反手与后反手不交叉,不矛盾,请勿混淆。比如,我可以在反手位正手击球,也可以在正手位用反手击球。甚至可以在正手位用后反手击球,而在所有反手位都去用正手击球。好了,新概念就此讲清楚了。

3、反手握拍,大拇指顶住宽面的时候,我们站在一挂钟表面前,可以知道至少理论上,正常击球范围可以从7到到11点。特殊情况下,5点到7点,11点到1点范围也可以。就此可以看出,前反手的应用范围何其之广。有球迷在论坛说,对于业余单打来说,如果不具备前反手技术,还是可以打一打的。但对于双打尤其是混双,不具备良好的前反手技术,就犹如没有一只胳膊或者一条腿的残障人士,威力减半。此话可要当真哦。当然同理,正手握拍,理论上,正常击球范围可以从9点到5点,特殊情况下,8点和6点也可以击打到,这里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

4、反手握拍,听到论坛有人讲,教练让他无论什么球,大拇指都固定在一个地方,说这样技术容易定型稳定,听听似乎有点道理,其实不对。只有精细的握拍,才会有合理的发力和准确的落点。反手握拍大拇指的位置,在宽面主要以击打反手位身前上下手位借力球,被动抽球,追身球,快挡球等;第一斜棱以网前搓放,勾球,反手腰位下手勾球和主动发力平抽球为主,因为能产生旋转力;窄面主要以反手后场直线平高、高远球和反手滑板为主;最后就是大拇指顶在第二斜楞,应用也比较广泛,主要是所有斜线球,比如反手吊对角,反手杀球,发手斜线后场球和所有切球等。当然也仅仅是鄙人的一点拙见,未必完整准确。但一般如是,差异不会太大。

5、反手握拍,静态情况下有四种,其中前反手两种,后反手两种。前反手以大拇指按住宽面和第一斜棱为主,后反以大拇指按住窄面和第二斜棱为主。静态情况下,你用前反手握拍的方法是无法完成后反手击球的。同理,静态情况下,你用后反手的握拍方式去打前反手球也是异常别扭的。这都是由人体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但在动态情况下,后反手会容错前反手握拍。而前反手握拍不会兼容后反手握拍。

6、用反手,引拍一定要快。对手球一出手,你就要决定这个球是用反手还是正手,如果决定用反手击打,第一时间步伐移动的同时,就台起小臂架拍,架拍越早越充分,发力就会越集中越有效,球速自然也快。后反手球的架拍和引拍都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其中界限也就相对模糊,我们这里就没必要深究了。

7、前反手的引拍没有什么特别要讲,大多是人体生理本能的反应。后反手引拍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你的发力空间和线路落点。后反手引拍,拍面到达位置主要有三个趋向。一是膝下,以高远类球为主,二是肩上脑后,好象要给耳朵看,以打平快类球,下压类球为主,三是拍杆竖直,多击打身后反抽和劈吊类球。

8、所以后反手一定要具有隐蔽性,因为是相对被动的球,发力空间就小,力量速度都比正手差,克敌致胜的唯一法宝就是隐蔽性了,尤其是反手的对角吊球和直线平抽后场。斜线中后场的意义主要是牵制敌方,使得对角吊球和直线平抽后场有更大更从容的施展空间。

9、后反手在引拍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的情况需要再进一步说明,就是大臂和小臂由于人体生理结构和拍面需要所在的空间位置这两项同时决定了,很难在一个平面上,这和正手有很大不同。当我们握拍正手中高位击球的时候,大小臂很容易在一个平面上,尤其是高吊杀的引拍,几乎大小臂一直都在一个平面上。此外同理,小臂和球拍也很难处于一个平面上。即肩要有点“憋”着或者说“掰”着,肘也要有点,腕也要有点,其实这些都有违背人体生理结构的“嫌疑”,所以说反手不好学不好打,是真的,一点都不矫情。因为这种“憋”着或者说“掰”着,如果我们从体外侧视,大致会发现小臂比大臂下扭15度左右,而拍杆相对小臂也下扭15度左右。所以说胸平面、大臂、小臂和球拍(中杆)在前反手架拍、引拍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从俯视角度看到的动态四边形四角之和一定不是360度,这就是因为水平错位的原因。引拍最后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四边形球拍与身体俯视交和的点位以我个人之见,大致在球拍杆面结合的T位置。当然会因人、因引拍幅度、因主被动而异。以上大家可能觉得我说得太玄妙了,有故作高深之嫌,其实不是的,我只是把自己平时体会到的,尽量不失偏差也尽可能准确的向各位表达出来。

10、反手步伐关键是多练。但仅仅多练还是不够的,还要和引拍及其击球点协调起来。总之,遵循在远点打击,以使得身体在最为舒展的情况下又正好是拍面甜区击打到球为终极追求。

11、传统的后反手球步伐,要求你看到球后,决定用反手,必须马上蹬转背对球网,然后步伐到位,挥拍击球,击球的同时右腿落地,击球完成后右脚蹬转回动,准备下一拍。这种步伐的好处是移动位置准确,击球点准确,击球线路和落点准确。但这样的步伐有个弊病,就是第一步你就转身背对球网了,这时你的眼睛是看不到对方场地的情况的,那么你回球回到什么位置最有威胁呢?因为你看不到对方在场地上的站位情况,所以你能做的只是打自己最擅长的一个地方,如果被对方试出来你的这个弱点了,你的第二次反手就会成为制约自己的最大的地方,也就是木桶效应的短板,就会吃亏很多,对对方的威胁就少了很多。

12、目前业余球迷多使用的步伐,韩李再福所讲的。首先对于后反手球,第一步要做的不是马上蹬转背对球网,而是依然面对球网,侧身向反手位置后退,这时你仍然可以观察对方在场地上站位,直到你后退到位之后,最后击球的那一步才蹬转背对球网,然后击球,这时因为对手的站位情况已经跑动方向都在你的掌握之中,那么你回球的落点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13、后反手的击球点。对于一般业余球友,总觉得后反手球的击球点不好掌握。其实很简单,就是最后一步蹬转之前,你的拍子由前方向身体后方挥动引拍的时候,这个挥动的过程有个技巧,就是把拍头指向球,随着球的运动轨迹一起运动,到位置之后,迅速反向击出,就可以轻松地找到合适的击球点,如果击球点比较靠前,还可以反手劈吊、杀球。最后一点,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这种方式能够提高你后反手球的到位速度,甚至让你有充分的时间找到最佳的击球点,然后等待着集中力量的一击,这样你的后反手球威胁就大,后反手球的速度也随之提高很多。

14、反手技术相对于正手技术,强调的不是速度和力量,因为就人体生理结构来说,事实上同等情况下,反手技术再好,其速度和力量也是不能超过正手的。因此,反手技术强调的是隐蔽性和控制性。恰恰从人体生理结构来说,参与反手技术的肌肉组织比之正手要少很多,而其关节位移空间也较之正手空间小很多,正好很利于控制。

15、重心在击球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学会用重心打球。前反手帮助,后反手克服。

16、三不迷信:不要迷信教练,不要迷信科学,不要迷信高手。就羽毛球技术这一点,同样“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整体框架来说似乎都没有多大变化,那是因为人体本身的关节架构和球拍本身的外形就没有什么变数,想有大的变化也不可能。但当具体到枝桠细节的时候,每个教练似乎都有他独特而自负的真知灼见和“私房菜”。岂不知业余学球贵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练也是人,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千万不要再搞个人崇拜了;也不要迷信科学。科学是发展的。某些时候,科学甚是荒谬的。因为就我个人而言,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科学,“跟屁虫”多了,科学就产生了。如果仔细瞧瞧科技发展史,你会发现科学就是在否定中前进和发展的,而真理往往却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第三,不要迷信高手。每个人做到最好的自己,做到没有第二个我,就最享受了!

17、反手球拍与小臂的角度。大家都知道,正手发力时,这个角度是在90度至180度之间。前反手也基本是这个角度,但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达到负角度。前反手上手球甚至可以达到负45度。而下手位则可以达到负15度左右。后反手原则上球拍(中杆)与小臂之间的角度保持不变最好,击球点的确定以用肘部的空间位置确定居多。相对于正手,肘在空间的位移,后反手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选择性。这都是由于人体生理结构和习惯决定的。

18、大臂与身躯,大臂与小臂。小臂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为负45度,而大臂与身躯大于135度。如果是高远球,肘部上摆后,但尽量保持大小臂45度。

19、胸平面、大臂、小臂和球拍(中杆)在前反手架拍、引拍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俯视彼此之间的角度大致是胸平面与大臂从135度左右过度到45度左右,大臂与小臂之间的夹角基本保持在小于等于45度,希望这个变化越小越好(挥拍之后当然是45度到90度了)。小臂与球拍(中杆)的角度大约在小于145度到115度之间,个体有差异,腕部柔韧性好的也许还会小一些,但一般不会小于100度左右吧,否则,拍面就会触碰到身体部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角度都是目侧的,仅仅个人感觉,仅供参考,千万不能顶真!

20、反手球肘部位置一般决定着拍面的位置,肘部抬高,拍面下沉,主要是击打相对主动些的高远球,肘部下沉,拍面在左肩上左脑后,主要击打斜线吊球,被动反手抽球;还有就是肘手(小臂)大致平行的,拍面引至左腰侧后,一般是被动抽球或者摆直线腰位后场。

21、肘在空间自引拍到挥拍之时的位移,其文字性的描述大致是这样的:体外大于等于135度随身体横向平动到135度左右;空间上下摆动,引拍至锁肘停止,然后击球制动。其间小程度晃动位移根据各人习惯略有不同。

22、后反手的发力。以松,小,巧为主。“适可而止,无贪心也”!技术动作要完整、从容、节奏感强。远端,甜区击球。身体合力、旋转力、手腕爆发力缺一不可。尤其要重视肩、背、腰在发力时的重要性。

23、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大的系统,四肢,躯体等,都是不同的小系统,小系统下面还有子系统,比如手指等。其中就手法来说,肘部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击球点的定位仪,又是力量传递中最重要的枢纽。全身关节分为下身关节,主要是脚踝和膝盖,多用于移动。上身关节主要包括肩、肘、腕、指四部分,以手上技术的应用为主。中部关节主要有胯和腰,协调上下身之外,也是力量传递的重要枢纽和发力鞭打的关键部位。我们不仅仅学会用身体打球,更重要的是要用身体学会打球。前者仅仅是身体被动的一个记忆过程,当这个记忆过程完成后,后者就是随时提醒身体积极主动参与打球,使身体为在击球瞬间的动态系统提供积极良好的服务。这就要求在击球环境,身体的每个部位参与服务。至于服务的多少和侧重,则要根据球与身体的不同位置来确定和分配,当然这一切的最高境界都应该是本能化的。

24、身位与前反手技术的核心关系、后反手的“木偶效应”、还有后反手的扑杀技术等等……最后,希望我的文字不会令你误入歧途。哈哈放心,绝对不会的!

本站所有超清视频资源获取请加小编微信:aiyuzu_badminton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爱羽族 » 《我与羽毛球》 – 羽毛球带给我们生命的困惑与快乐!(十)【长篇】

赞 (0)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