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羽毛球反手握拍详解
反手握拍,大拇指顶住宽面的时候,我们站在一挂钟表面前,可以知道至少理论上,正常击球范围可以从7到到11点。特殊情况下,5点到7点,11点到1点范围也可以。就此可以看出,前反手的应用范围何其之广。
有球迷在论坛说,对于业余单打来说,如果不具备前反手技术,还是可以打一打的。但对于双打尤其是混双,不具备良好的前反手技术,就犹如没有一只胳膊或者一条腿的残障人士,威力减半。此话可要当真哦。当然同理,正手握拍,理论上,正常击球范围可以从9点到5点,特殊情况下,8点和6点也可以击打到,这里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
反手握拍,听到论坛有人讲,教练让他无论什么球,大拇指都固定在一个地方,说这样技术容易定型稳定,听听似乎有点道理,其实不对。只有精细的握拍,才会有合理的发力和准确的落点。反手握拍大拇指的位置,在宽面主要以击打反手位身前上下手位借力球,被动抽球,追身球,快挡球等;第一斜棱以网前搓放,勾球,反手腰位下手勾球和主动发力平抽球为主,因为能产生旋转力;窄面主要以反手后场直线平高、高远球和反手滑板为主;最后就是大拇指顶在第二斜楞,应用也比较广泛,主要是所有斜线球,比如反手吊对角,反手杀球,发手斜线后场球和所有切球等。当然也仅仅是鄙人的一点拙见,未必完整准确。但一般如是,差异不会太大。
反手握拍,静态情况下有四种,其中前反手两种,后反手两种。前反手以大拇指按住宽面和第一斜棱为主,后反以大拇指按住窄面和第二斜棱为主。静态情况下,你用前反手握拍的方法是无法完成后反手击球的。同理,静态情况下,你用后反手的握拍方式去打前反手球也是异常别扭的。这都是由人体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但在动态情况下,后反手会容错前反手握拍。而前反手握拍不会兼容后反手握拍。
32、羽毛球反手引拍析要
用反手,引拍一定要快。对手球一出手,你就要决定这个球是用反手还是正手,如果决定用反手击打,第一时间步伐移动的同时,就台起小臂架拍,架拍越早越充分,发力就会越集中越有效,球速自然也快。后反手球的架拍和引拍都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其中界限也就相对模糊,我们这里就没必要深究了。
前反手的引拍没有什么特别要讲,大多是人体生理本能的反应。后反手引拍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你的发力空间和线路落点。后反手引拍,拍面到达位置主要有三个趋向。一是膝下,以高远类球为主,二是肩上脑后,好象要给耳朵看,以打平快类球,下压类球为主,三是拍杆竖直,多击打身后反抽和劈吊类球。
所以后反手一定要具有隐蔽性,因为是相对被动的球,发力空间就小,力量速度都比正手差,克敌致胜的唯一法宝就是隐蔽性了,尤其是反手的对角吊球和直线平抽后场。斜线中后场的意义主要是牵制敌方,使得对角吊球和直线平抽后场有更大更从容的施展空间。
后反手在引拍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的情况需要再进一步说明,就是大臂和小臂由于人体生理结构和拍面需要所在的空间位置这两项同时决定了,很难在一个平面上,这和正手有很大不同。当我们握拍正手中高位击球的时候,大小臂很容易在一个平面上,尤其是高吊杀的引拍,几乎大小臂一直都在一个平面上。此外同理,小臂和球拍也很难处于一个平面上。即肩要有点“憋”着或者说“掰”着,肘也要有点,腕也要有点,其实这些都有违背人体生理结构的“嫌疑”,所以说反手不好学不好打,是真的,一点都不矫情。
因为这种“憋”着或者说“掰”着,如果我们从体外侧视,大致会发现小臂比大臂下扭15度左右,而拍杆相对小臂也下扭15度左右。所以说胸平面、大臂、小臂和球拍(中杆)在前反手架拍、引拍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从俯视角度看到的动态四边形四角之和一定不是360度,这就是因为水平错位的原因。
引拍最后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四边形球拍与身体俯视交和的点位以我个人之见,大致在球拍杆面结合的T位置。当然会因人、因引拍幅度、因主被动而异。以上大家可能觉得我说得太玄妙了,有故作高深之嫌,其实不是的,我只是把自己平时体会到的,尽量不失偏差也尽可能准确的向各位表达出来。
33、羽毛球反手步伐及其击球点概要
反手步伐关键是多练。但仅仅多练还是不够的,还要和引拍及其击球点协调起来。总之,遵循在远点打击,以使得身体在最为舒展的情况下又正好是拍面甜区击打到球为终极追求。
传统的后反手球步伐,要求你看到球后,决定用反手,必须马上蹬转背对球网,然后步伐到位,挥拍击球,击球的同时右腿落地,击球完成后右脚蹬转回动,准备下一拍。这种步伐的好处是移动位置准确,击球点准确,击球线路和落点准确。但这样的步伐有个弊病,就是第一步你就转身背对球网了,这时你的眼睛是看不到对方场地的情况的,那么你回球回到什么位置最有威胁呢?因为你看不到对方在场地上的站位情况,所以你能做的只是打自己最擅长的一个地方,如果被对方试出来你的这个弱点了,你的第二次反手就会成为制约自己的最大的地方,也就是木桶效应的短板,就会吃亏很多,对对方的威胁就少了很多。
目前业余球迷多使用的步伐,韩李再福所讲的。首先对于后反手球,第一步要做的不是马上蹬转背对球网,而是依然面对球网,侧身向反手位置后退,这时你仍然可以观察对方在场地上站位,直到你后退到位之后,最后击球的那一步才蹬转背对球网,然后击球,这时因为对手的站位情况已经跑动方向都在你的掌握之中,那么你回球的落点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后反手的击球点。对于一般业余球友,总觉得后反手球的击球点不好掌握。其实很简单,就是最后一步蹬转之前,你的拍子由前方向身体后方挥动引拍的时候,这个挥动的过程有个技巧,就是把拍头指向球,随着球的运动轨迹一起运动,到位置之后,迅速反向击出,就可以轻松地找到合适的击球点,如果击球点比较靠前,还可以反手劈吊、杀球。最后一点,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这种方式能够提高你后反手球的到位速度,甚至让你有充分的时间找到最佳的击球点,然后等待着集中力量的一击,这样你的后反手球威胁就大,后反手球的速度也随之提高很多。
34、羽毛球反手技术上身框架析疑
反手技术相对于正手技术,强调的不是速度和力量,因为就人体生理结构来说,事实上同等情况下,反手技术再好,其速度和力量也是不能超过正手的。因此,反手技术强调的是隐蔽性和控制性。恰恰从人体生理结构来说,参与反手技术的肌肉组织比之正手要少很多,而其关节位移空间也较之正手空间小很多,正好很利于控制。
反手球拍与小臂的角度。大家都知道,正手发力时,这个角度是在90度至180度之间。前反手也基本是这个角度,但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达到负角度。前反手上手球甚至可以达到负45度。而下手位则可以达到负15度左右。后反手原则上球拍(中杆)与小臂之间的角度保持不变最好,击球点的确定以用肘部的空间位置确定居多。相对于正手,肘在空间的位移,后反手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选择性。这都是由于人体生理结构和习惯决定的。
大臂与身躯,大臂与小臂。小臂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为负45度,而大臂与身躯大于135度。如果是高远球,肘部上摆后,但尽量保持大小臂45度。
胸平面、大臂、小臂和球拍(中杆)在前反手架拍、引拍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俯视彼此之间的角度大致是胸平面与大臂从135度左右过度到45度左右,大臂与小臂之间的夹角基本保持在小于等于45度,希望这个变化越小越好(挥拍之后当然是45度到90度了)。小臂与球拍(中杆)的角度大约在小于145度到115度之间,个体有差异,腕部柔韧性好的也许还会小一些,但一般不会小于100度左右吧,否则,拍面就会触碰到身体部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角度都是目侧的,仅仅个人感觉,仅供参考,千万不能顶真!
35、后反手球肘部空间位置简述
后反手球肘部位置一般决定着拍面的位置,肘部抬高,拍面下沉,主要是击打相对主动些的高远球,肘部下沉,拍面在左肩上左脑后,主要击打斜线吊球,被动反手抽球;还有就是肘手(小臂)大致平行的,拍面引至左腰侧后,一般是被动抽球或者摆直线腰位后场。
肘在空间自引拍到挥拍之时的位移,其文字性的描述大致是这样的:体外大于等于135度随身体横向平动到135度左右;空间上下摆动,引拍至锁肘停止,然后击球制动。其间小程度晃动位移根据各人习惯略有不同。
36、让我们身体的每一部位都参与打球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大的系统,四肢,躯体等,都是不同的小系统,小系统下面还有子系统,比如手指等。
其中就手法来说,肘部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击球点的定位仪,又是力量传递中最重要的枢纽。全身关节分为下身关节,主要是脚踝和膝盖,多用于移动。上身关节主要包括肩、肘、腕、指四部分,以手上技术的应用为主。
中部关节主要有胯和腰,协调上下身之外,也是力量传递的重要枢纽和发力鞭打的关键部位。我们不仅仅学会用身体打球,更重要的是要用身体学会打球。前者仅仅是身体被动的一个记忆过程,当这个记忆过程完成后,后者就是随时提醒身体积极主动参与打球,使身体为在击球瞬间的动态系统提供积极良好的服务。
这就要求在击球环境,身体的每个部位参与服务。至于服务的多少和侧重,则要根据球与身体的不同位置来确定和分配,当然这一切的最高境界都应该是本能化的。
本站所有超清视频资源获取请加小编微信:aiyuzu_badminton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爱羽族 » 《我与羽毛球》 – 羽毛球带给我们生命的困惑与快乐!(六)【长篇】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